病原體及病徵
食物中毒通常由進食受污染食物或飲用受污染食水所引致。食物或食水會受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生化或化學毒素污染。部分常見的食物中毒:
病原體:沙門氏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動物(特別是家禽)的腸、雞蛋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熟透的肉類、肉類食品及家禽。生的蛋及蛋製食品(如布甸)。
-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金黃葡萄球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喉嚨、鼻腔、皮膚、切傷及創傷的傷口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經由有皮膚感染或鼻內帶有該種細菌的食物處理者處理過之食物,特別是涉及人手處理而其後並無翻熱的食物(例如:三文治、蛋糕及酥餅)。
-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副溶血性弧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海產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熟透的海產(例如海蜇及魷魚)、受海產交叉污染的即食的食物。
-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泥土、植物,以及動物的排泄物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受交叉污染、未徹底煮熟或在不適當的温度貯存過久的肉類及肉類食品(例如:燜炖菜式及鹵水食物)。
-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雪卡魚毒(生化毒素)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海產珊瑚魚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海產珊瑚魚
- 病徵:四肢、面部、舌頭或口部周圍麻痺,冷熱不分、頭暈、心悸及胸痛。
病原體:河豚毒素中毒(生化毒素)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河豚和刺規
- 病徵:口唇、舌頭、面部和四肢麻痺、頭痛、嘔吐、腹瀉、上腹疼痛、說話含糊不清、步行困難、癱瘓、痙攣、呼吸困難及心律紊亂。嚴重個案可能出現呼吸衰竭和血液循環系統衰竭,並導致死亡。
病原體:農藥(化學毒素)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受農藥污染的蔬菜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徹底浸泡或清洗的受污染葉菜
- 病徵:頭暈,肌肉無力、麻痺、流眼水、流涎及心悸。若嚴重中毒,可引致視力模糊、震顫或痙攣,以及呼吸困難。
傳播途徑
食物中毒是由於食用含有致病媒介或受致病媒介污染的食物而引致的。
潛伏期
潛伏期由數小時至數日不等,視乎致病媒介而定。
治理方法
如出現食物中毒的病徵,須立即求診,並應補充水份。患病的食物處理人員應暫停工作,直至復原。
預防方法
實踐食物安全可預防食物中毒。「食物安全五要點」是五個簡單而有效的要點,讓大家遵從,藉以預防由食物傳播的疾病:
- 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
- 保持清潔(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
- 生熟分開(分開生熟食物);
- 煮熟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和
- 安全溫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溫度)。
要預防因食用受農藥污染的蔬菜而中毒,須注意下列事項:
- 摘去蔬菜外層的葉及梗。
- 用自來水沖洗蔬菜數次。
- 把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洗1小時 。
- 再次清洗蔬菜。
- 如有需要,可把蔬菜放在沸水中灼1分鐘,然後把水倒掉。
要預防中雪卡魚毒,須注意下列事項:
- 避免食用大珊瑚魚;愈大的魚含雪卡毒素的風險愈高。
- 每次只吃小量,不要同時喝酒或吃果仁,否則中雪卡魚毒時症狀會加深。
不要吃珊瑚魚的卵、肝、腸、頭和皮,因為該等部分會積聚較多毒素。